跳转至

由一组简单的SINS重力匹配导航仿真引发的思考

去年11月时做了一组42小时的长航时仿真数据,当时分析了长航时定位的特点。原文链接如下:

长航时运动数据确实有不一样的地方

上周末休息时写了个简单的程序,试了以下在长航时导航中重力匹配的效果。重力匹配仿真程序的流程为:

对重力匹配了解不多,程序应当没问题。

1 重力场与重力匹配算法

1-1 重力场

重力场模型是数学表达式,用于描述和表示物体的重力场。它们通常是球谐函数的系列,其中每个项代表重力场的不同多极矩。

最常用的地球重力场模型之一是地球重力模型 2008 (EGM2008)。 EGM2008 基于来自各种来源的数据,包括地面重力测量、卫星轨道数据和卫星高度计数据。它包含 2190 项球谐函数,可用于计算地球上任何点的重力加速度、重力势和大地水准面高度。

重力场模型用于各种应用,包括: - 大地测量:重力场模型用于确定大地水准面的形状,这是地球表面平均形状的参考面。大地水准面用于测量海拔和建立地图。 - 地球物理学:重力场模型用于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。例如,重力场模型可用于识别地壳和地幔中的密度变化。 - 空间技术:重力场模型用于对卫星轨道进行建模。它们还用于校正卫星高度计数据,该数据用于测量海洋表面高度。 - 海洋学:重力场模型用于研究海洋环流。它们还用于校正卫星雷达数据,该数据用于测量海面风速。 重力场模型是不断发展的领域。随着新数据的收集和新方法的开发,重力场模型正在不断得到改进。这导致了对地球重力场理解的提高,以及重力场模型在各种应用中的更准确使用。

1-2 重力异常与重力倾斜

重力异常是指地球上某点处重力值与正常重力值之间的差。正常重力值是根据地球形状和自转计算得出的理论重力值。重力异常是由于地球内部质量分布不均匀引起的。

重力倾斜是指重力矢量方向与水平面的夹角。重力倾斜的大小和方向反映了地表重力场的方向和大小的变化。

重力异常和重力倾斜是地球物理勘探中重要的参数,它们可以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、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分布等。

重力异常的产生有多种原因,主要包括以下几种: - 地形因素:山脉、高原等地形起伏会导致重力异常。一般来说,山脉和高原地区重力值较高,平原和盆地地区重力值较低。 - 地质因素:地壳和地幔中的密度不均匀会导致重力异常。例如,岩浆侵入区重力值较高,沉积盆地重力值较低。 - 构造因素:断层、褶皱等构造活动会导致重力异常。例如,断裂带两侧的重力值通常存在差异。

重力倾斜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地表重力场的不均匀造成的。例如,在山脉地区,由于山体的吸引,重力矢量会指向山体,因此重力倾斜较大。在地球内部密度不均匀的地方,重力矢量也会发生偏转,从而产生重力倾斜。

1-3 重力梯度

重力梯度是指重力加速度随空间变化的速率。它可以用矢量或张量来表示。重力梯度是描述重力场变化的重要参数,它可以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、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分布等。

重力梯度、重力异常和重力倾斜是密切相关的。重力异常是重力场大小变化的反映,重力倾斜是重力场方向变化的反映,而重力梯度则是重力场大小和方向变化的综合反映。

2 SINS长航时导航

2-1 重力信息匹配方法

重力信息匹配就像图像匹配一样,根据数据特征和位置的关系进行定位,图像处理的是像素的信息,重力匹配处理的则是离散的重力数据。

重力匹配就像是在一个区域中寻找符合载体测量结果的重力数据,进而确定载体所在位置。这一思路很好理解,但是如果结合上述重力场的介绍,就会发现重力测量、重力数据库和低特征信息匹配都是比较难的问题。

只有载体在较大范围内运动时,重力信息才会发生较明显的变化,就算重力发生了变化,所在区域是否适合重力匹配也是个问题。在平时看文献的时候就发现,重力匹配中对适配区判断的研究较多,而对重力匹配算法的关注相对较少。

以下是以学校为中心,100nm范围内的重力场数据。这里不区分重力异常与重力倾斜,都统一按照重力向量分析。 g_E g_N g_U 显然这一区域的重力存在南北向变化明显,东西向数值相同的特点。这必然会导致在进行重力匹配时仅能确定载体所在的纬度,匹配的位置结果仅包含一维信息,无法修正惯导系统。

2-2 重力量测信息如何与惯导信息融合

上一节简单描述了重力匹配的难点,而即使完成了重力匹配,得到了位置量测,如何与惯导进行数据融合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。如果重力匹配的量测更新周期很长,比如每小时进行一次更新,那使用卡尔曼滤波组合导航就不合适。在进行组合导航时位置量测包含的信息最少,位置量测的滤波器状态估计的作用远小于速度量测和姿态量测。

那是否可以直接进行位置校正,即完成重力匹配后,立即用位置量测替换惯导的位置数据。先不考虑重力匹配定位精度的问题,假设重力匹配得到了准确的位置,这样固然可以在一段时间后修正惯导位置误差,使其收敛到真实位置附近。但是这样的方式不能解决姿态和速度误差随时间发散的问题。随着姿态和速度误差的累积,在每次位置校正之间的定位结果也会以更快的速度发散,这就导致惯导的姿态、速度和位置信息都不准确。这也就失去了辅助惯导的功能,把惯导系统拿掉,只进行重力匹配的效果是一样的,还能节省一套高精度惯导系统。

2-3 重力量测信息的精度

重力量测信息的精度必然会影响到重力匹配定位精度,这里需要综合考虑重力数据、重力测量设备指标、重力匹配算法等等因素,目前了解得太少,先不展开。

3 SINS/重力匹配仿真

利用IMU仿真数据进行纯惯性仿真,每1h进行一次重力匹配,然后直接使用量测信息修正惯导结果。

4 问题探讨

  • Q1:重力匹配信息应当用何种方式对惯导结果进行修正? A:无论是采用卡尔曼滤波法还是位置阻尼法,都不能很好地解决

  • Q2:重力匹配和高精度重力补偿哪个更加适合用于长航时惯性导航? A: